王蛇

90天内,60多岁老汉徒手捕获248条眼

发布时间:2024/8/12 13:56:21   

蛇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的物种之一,除了南极、北极以及高山高原等常年被冰雪覆盖、气候寒冷的地区外,都能看到“蛇出没”,即便是气候比较干旱的沙漠地带也可能有蛇生存,例如在澳洲中部的维多利亚沙漠及附近,就生活着一种生性害羞但毒性极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它的一次毒液就能杀死20万只老鼠。

据统计,全球有蛇种,而咱们国内也有种,并且随着野外探索的深入或者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还可能有一些新蛇种被发现或造成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蛇类灭绝,所以蛇种的数量也是“动态变化”的。

由于蛇类分布十分广泛,基本上与人类活动的区域“重叠”,甚至还有一些“家蛇”活动于普通民宅内,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或者城市有山有水等环境比较潮湿的地方,经常有“蛇出没”的情况出现,今年以来,就有不少这样的报告:黑龙江女子与蛇“同居”15年、3条大蛇赖在绍兴村民家中,而广西南宁、广州番禺等个别小区相继爆出有“蛇出没”,其中既有毒的蛇眼镜蛇,又有无毒蛇王锦蛇、水律蛇等。

很多人之所以怕蛇,或与人类“害怕蛇的基因”有关,也就是人类或许有“对蛇的恐惧基因”!众所周知,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属于肉食性动物,其中毒蛇可通过毒液将猎物毒死,而无毒蛇可通过缠绕的方式来将猎物“绞杀”。而蛇类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尤其是在远古时期的人类,生产力十分落后,对自然规律掌握不足,基本上是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所以采集野果、捕捉猎物的时候遇到蛇的几率就很大,因此在这样的生境下人类就保留了害怕蛇的“基因”。

加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包括蛇在内的许许多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挤占或被污染破坏,所以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人类生活区。而由于很多人怕蛇,所以每当有“蛇出没”的时候,就总会有“喊打”的声音,眼下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60多岁老汉徒手捕获条眼镜蛇

浙江台州三门县的谢某今年60多岁,有着丰富的捕蛇经验,是一名捕蛇高手,凭借着他这一手高超的捕蛇技术,附近的许多饭馆、农户便会找他买蛇食用,而由于毒蛇价格更高,特别是三门县中、西部低山丘陵地区舟山眼镜蛇又不少见,所以谢某专挑这种蛇捕捉。

每年的清明节至农历五月初,大地气温回暖,蛇经过数月的冬眠后苏醒过来,于是出洞寻找食物,而这对于谢某来说是抓捕蛇的“黄金时间段”,这个时间段谢某经常出没于山间,在草丛、水坑边寻找蛇,发现舟山眼镜蛇后就会慢慢靠近他,用脚踩住蛇身便徒手将其装入准备好的网袋。

按照这种捕蛇方法,今年4-6月,也就是90天内谢某便在周边的花桥、横渡、浦坝港等地抓捕条舟山眼镜蛇,并以最多每条元的价格出售给买家。此外他还通过其它途径贩卖尖吻蝮、竹叶青、银环蛇、乌梢蛇、王锦蛇等有毒和无毒蛇牟利。由于谢某徒手捕捉或贩卖的野生蛇类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他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最终谢某因“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00元。

然而,谢某因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被判刑后,竟然有人“支持捕蛇”,并认为这种行为是“为民除害”,那么捕蛇真的是就是“为民除害”吗?

毒蛇能不能随便捕捉?

我们以舟山眼镜蛇为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作“中华眼镜蛇”,在我国两广和香港俗称为“饭铲头”,而我国台湾省则称其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等。

中华眼镜蛇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大型前沟牙类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台湾省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北部等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山地,有时也出没于田间地头或住宅区。其食性非常广泛,主要捕食蛙类、其它蛇类,其次是鸟类和鼠类,在我国台湾省记录到这种蛇主要捕食鸟类和鼠类,有时也会捕食水蛇和泥鳅,所以不同的栖息环境其食性略有不同。

从蛇毒成分来看,中华眼镜蛇分泌毒素与眼镜王蛇相似,也是既有神经性毒素又有血循毒素的混合毒素,所以被它咬伤后要正确处理,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包括“放毒”、“近心端捆扎”、“避免剧烈运动”、“拍照或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

中华眼镜蛇属于一种体型中等偏大的剧毒蛇,成蛇体最长可达2米。这种蛇也比较好“辨别”,其体色主要是黑褐色或暗褐色,背面则有或无白色细横纹,当受到惊吓时,可竖立前半身,颈部则扁平扩张,并且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做出攻击的姿态,而这种“攻击姿态”也是“眼镜蛇”名称的由来。

尽管中华眼镜蛇是我国“有名”的毒蛇之一,但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主动攻击人,受到惊扰一般会“溜之大吉”,除非你侵犯了它的“领地”或危及到它的生命,它才会咬你。所以在野外活动的时候,尤其是在杂草丛生,有乱石分布的地方,要穿长衣长裤和高底高边的鞋子,且还有要尽量避免横穿草丛,确有需要横穿的可通过“打草惊蛇”的方法驱蛇,蛇感知到震动后就会躲起来或者溜走。

而从中华眼镜蛇的食性来看,主要捕食蛙、蛇、鸟、鼠等动物,而这些动物基本上也是其它蛇类“食谱”上的“菜”,所以无论是对于中华眼镜蛇还是其它蛇类,它们都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譬如蛇吃鼠类,因此能够抑制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鼠类的种群数量,而蛇鹫、犀鸟、鹰、蜜獾、鼬、浣熊以及刺猬等动物又是蛇的天敌。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像谢某这样通过捕捉野生动物牟利以及食客所谓的追求“鲜美的野味”,导致不少本该在自然界生存的野生动物被端上了餐桌。以中华眼镜蛇为例,近十几年来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正在由“易危”向“濒危”下滑,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保护好这个物种,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捕捉。

保护生态环境到底有多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不少野生动物又重新回归自然,例如继今年14只豺出现在祁连山高山草甸之后,又有8只豺在这里现身;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超过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此外亚洲象、印度野牛、东北虎、东北豹、朱鹮等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当然,由于一些物种本身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一年能生2胎、一胎可产4-12头小仔,所以被保护之后又出现了局部泛滥的情况,这实际上主要是由于生态链出了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不少人尤其是生活在山区的人“抓狂”的野猪了。

豺狼虎豹等肉食动物是野猪的天敌,但是由于这些顶级猎食者在过去都被当作“害兽”而遭到捕杀,所以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而野猪在上世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是人们动物性蛋白质的来源之一,因此也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以至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很多山区很难再看到野猪的踪影,为了保护这个物种,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三有保护动物”。

经过将近20年的保护,野猪的野外种群数量得到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缺乏豺狼虎豹等天敌的制约,以至于我国浙江、江苏、广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局部山区出现野猪泛滥的情况,野猪下山祸害庄稼,导致有的农村田地撂荒,从这一点来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总结

如今,生态环境变好了,野生动物回归自然的现象越来越多,我们遇到野生动物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因为生态环境(包括食物链)破坏起来很容易,但是要重构就极为困难,而物种一旦灭绝就真的不会再出现了,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