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蛇

珍惜你身边的地质朋友吧没了他们,中国的

发布时间:2023/4/25 14:28:04   

《军武次位面》作者:紫电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4名队员,从云南普洱市进入哀牢山腹地野外作业。从那以后,这四名队员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11月22日,距离四名队员失联已经过去了8天。在出动了救援人员余人,包括直升机、无人机等大量搜救装备进行搜救后,救援队终于找到了四名失踪的勘探队员。令人遗憾的是,四名队员已经全部遇难。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4名勘探队员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年龄最小的25岁,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2岁。四名队员都曾经是军人,携带有简单的野外生存工具和一些口粮。可以说,四名队员应该都具备一定的野外活动和生存经验,那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因为,野外工作的危险程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野外勘测,究竟有多危险?

事故的发生地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这里平均海拔超过米,地形险要,环境复杂,人迹罕至,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片山林都是从没有人涉足过的无人区。事实上,附近的山民已经很久没有进入过哀牢山深处,最多也只是在边缘地带活动。就连山上的护林员也不敢贸然进入丛林深处。

勘探队失踪时,哀牢山地区的环境一直在10℃左右,山中弥漫着雾气,还时常会下起大雨。如果队员身上的服装被水浸透,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就极易导致危险的失温症。在暴雨、低温的共同作用下,短短一两个小时甚至不到十分钟,一个健壮的成年人就可能因失温死亡!今年5月甘肃马拉松事故中遇难的运动员,全部死于低温症,足见低温的可怕。

▲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抵挡寒冷的攻势

此外,哀牢山深处人迹罕至,各种野生动物极少遭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山中经常有黑熊、花豹等大型猛兽活动,虽然一般而言这些动物会避开人类,但人类也完全有可能成为这些猛兽的攻击目标。除此之外,哀牢山中还有野猪出没。虽然是个“吃素的”,但胆大不怕人的野猪往往比熊和豹更危险。

▲野猪的战斗力绝对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除了大型野兽,山中的毒蛇、毒虫也都有可能伤人甚至致命。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银环蛇、眼镜蛇甚至眼镜王蛇等毒蛇都在哀牢山中出没,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野外工作人员也可能一不小心“中招”。在深山中一旦被毒蛇、毒虫咬伤,几乎不可能得到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生存专家也可能死于一次意外的毒蛇咬伤

根据现场通报的信息,目前来看,四名遇难队员没有被野兽袭击的痕迹,毒蛇毒虫已经进入冬眠,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因为失温症。由于失温症的发作速度极快,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野外工作者,面对失温症也很难自救。当患者意识到自己开始失温的时候,往往已经耗尽体力了。

▲RTK并不是什么“紧急呼救器”

部分媒体在报道中表示,勘探队员携带有RTK设备,这种器材被描述成“按一下按钮就能报告自身精确位置”,但四名队员全都没有打开过RTK。事实上,这种报道是存在严重偏差的。RTK只是一种测绘仪器,向外发送信号需要通过基站,绝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一键呼救器”。

如果遭遇危险时有手机信号,那么四名队员用手机求救即可,RTK只能提供辅助定位功能。如果没有手机信号,那么打开RTK也没有任何的用处。而根据救援人员反映,山区的信号非常差,即使携带了卫星电话,信号也是时断时续,很难使用。

▲卫星电话在密林里同样可能失效

根据公开的信息,勘探队伍没有携带卫星电话,也没有其他的紧急呼救设备。现场发现了不少剩余食物,这意味着队员们很有可能在第一天就已经遇难了。只有一名队员身穿羽绒服和冲锋衣,一名队员只穿着冲锋衣和保暖内衣,另外两名队员更是只有迷彩服和保暖内衣。队员携带的防雨设备仅仅是轻薄的一次性雨衣,在森林中很快就会破损。这或许也是发现雨衣残片的原因。

22日夜间,经历了艰难的转运过程,四名队员的遗体终于被运回。关于这场悲剧,更详细的信息暂时还没有得到公开,具体原因目前也仍在调查之中。也正是由于这起事故,地质调查员这个陌生的职业,终于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

地质工作者,究竟是干什么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地质工作者的任务似乎就是整天“游山玩水”,遍访名山大川,足迹踏遍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不仅不花一分钱还有工资可领。而很多地质工作者甚至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入行的。可惜现实给了他们上了一课:地质工作者的任务绝不是公费旅游,而是高危险性的枯燥的重体力劳动。

地质工作者常年从事的都是艰苦的一线户外工作,经常需要深入各种无人区进行地质勘测。即使从事的是施工相关行业,至少也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泡在工地里。对于地质工作者,每年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可能出差在外,能回家的时候不过三四个月。

地质工作者的脚步确实遍布五湖四海,甚至常常要远渡重洋。但自然风光虽优美怡人,很多时候他们却无暇欣赏。日复一日的登山、挖掘、采样,即使是对地质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恐怕也难以承受这样繁重而枯燥的任务。“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搞地质的”,这句玩笑话从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今,其中的艰苦令常人难以想象。

常年在野外工作,除了上文曾经提到的种种危险外,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更是随处可见。蜱虫、蚂蟥的叮咬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人因蚊虫叮咬换上疟疾。如果因为工作需要到国外危险地区出差,更是有可能遭遇战乱和袭击。事实上,因工作遇难的地质工作者一直不在少数。

对于地质勘测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不为外人所熟悉,人们并不了解这个职业的工作任务,更不了解背后的意义所在,好像地质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到处挖土,敲石头。实际上,地质工作者的待遇不高,工作的艰苦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军人,而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任何职业都无法取代的。

少了他们,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

甚至还要饿肚子

▲铀是核工业必不可少的材料

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中国人民从此再也不用惧怕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要造出原子弹,必须要有核材料。中国设计的第一枚原子弹选择了铀弹,这就需要大量的铀矿石。但中国已探明的铀矿并不多,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组织了大批的地质勘探队,到全国各地寻找铀矿。

▲美丽而致命的铀矿石

年,广西花山工作队勘测并开采到了新中国的第一块铀矿石,这块矿石被运往中南海,送到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面前。到了年,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不少铀矿,包括湖南、广东等地,新中国制造第一枚原子弹使用的铀正是来自这些铀矿。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很多勘探队员毫无经验只能拿着这本小册子边学边找矿

而在铀矿的勘测开采过程中,不计其数的勘测人员受伤甚至牺牲。相比今天而言,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勘探队员缺乏基础的防护和求生装备,自然环境也更加恶劣,勘探地区居然有老虎出没。有些地区甚至还有土匪活动,勘探队必须在解放军陪同下带枪工作。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地质勘探人员依旧圆满完成了勘探任务。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新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可能还要更久才能问世。后来中国能够发展核潜艇、核电站,建设自己的全套核工业,未来还要建设核动力航空母舰,地质勘探人员功不可没。

▲中国拥有今天的核力量,地质勘探人员居功甚伟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消耗的农作物不计其数。要想让农作物健康生长,钾肥是绝对不可少的。但生产钾肥需要钾盐,中国种植了太多的农作物,需要的钾盐更是惊人。

为了满足农产品的需求,过去中国的钾肥超过70%都要依赖进口,相当于中国人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全都要受外国人的控制,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钾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了寻找钾盐矿和其他稀缺资源,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派出了多个批次的科考队,前往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进行科考和地质勘探。而地质勘探队在罗布泊寻找钾盐矿的故事,最终被改编成了电影《生死罗布泊》。

▲罗布泊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地”

在电影中,勘探队员深入罗布泊腹地,寻找含盐卤水。一路上,勘探队遭遇了数起事故,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出现了伤亡,最终几乎陷入了绝境。但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放弃历尽千辛万苦带出来的样本。最终,八人的勘探队只剩下三人生还。如今,罗布泊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钾盐矿,缓解了国内的钾盐供应问题,中国人民的粮食也从此得到了保障。

▲如今的罗布泊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钾盐提取中心

影片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却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保护珍贵的样本,很多地质工作者们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本次遇难的四名队员所在的单位原本是由武警黄金部队改编而来,该部成立40多年,勘测到黄金余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前些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中,一名黄金部队的战士执行任务时意外走失,全队官兵都前去搜救。失联50多个小时后,这名战士终于被发现。此时他已经陷入脱水,神志不清,身上的水和食物也都丢失了。但即使是这样,这名战士依旧没有丢下自己采集的样品袋。

在高山,在森林,在田野,在海洋……都有地质调查工作者们奔波的身影。地质工作看似与普通人没什么交集,实际上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作为无名英雄默默付出,也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工作是无比重要的。

在这里,军武君也希望广大的野外工作者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对自然的力量对一份敬畏,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2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