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蛇 >> 王蛇的种类 >> 江苏一蛇被猫凶住,不敢动人类怕到骨子里
江苏南通有人在居民区中发现一条蛇四处乱窜。当消防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蛇老老实实地在地上盘着。在不远处,一只小猫咪无聊地揣着小爪子在地上趴着,两只眼睛盯着蛇。
据居民描述,猫牢牢守着蛇,猫不动,蛇也不敢动,在这僵持有一段时间了。消防员来了,猫便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就差说一句:“我的任务完成了,不用谢!”
网友们表示:这是现实版黑猫警长、喵喵队立大功。还有人认为蛇实在太怂了。那么猫为什么能把人类怕到骨子里的生物,制得一动不敢动?
很多人认为是猫反应快、动作快,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没有成为人类之前就已经怕蛇了
在人类最恐惧的动物中,蛇排在榜首。与狮子、老虎等猛兽不同的是,很多人只需要看一眼蛇的图片,便会感到不安。科学家曾做过“婴儿与蛇”的实验,表明有些人对蛇的恐惧是天生的,源自基因。
(五步蛇:准备偷袭,谁能找到我?)
还有资料表明,这种恐惧始于远古的灵长类动物。灵长类生活在森林中,相比遇到狮子、老虎,更容易碰到缠住树上,隐匿于枯叶、草丛的蛇。
从心理上,最早灵长类惧怕大型野兽,但并不惧怕蛇,尤其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蛇。然而,很多灵长类动物遇到蛇之后,即便赢了蛇,不久后还是会莫名其妙地死去。
当时没有任何动物知道,就算被一条小蛇咬上一小口都有毙命的风险。面对死亡压力,动物们展示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些动物利用体型大的优势来“稀释”毒液,被咬后睡上一觉可能就缓过来了。有些动物皮糙肉厚,毒牙难以“破防”。还些动物在不断与当地毒蛇博弈中提升自身的抗毒性。灵长类要啥没啥,只能另辟蹊径。
既然心理上不怕,那就从骨子里害怕吧!
如果把“不怕蛇”看作是一种致命的心理缺陷,那么灵长则通过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弥补了缺陷。
(1)不携带突变基因:遇到蛇,和它决斗,被咬上一口,全村吃席。
(2)携带突变基因:遇到蛇,感到不安,立刻逃离,生存几率提升。
换句话说:怕蛇基因具有生存优势,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作为灵长类动物,一部分人类将这种基因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于是有很多人对蛇存在先天的恐惧。
猫科动物为什么不怕蛇?
猫科动物一直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因为它们属于食肉动物,祖先早就为它们铺垫了大量优势,包括感知灵敏、身形矫健、尖牙利爪,出道即巅峰。
(猫科动物祖先——原猫,复原图)
由于猫科动物很快就站到了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所以它们经常玩弄其他动物。对于自己眼前爬过去的动物,它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追逐、战胜之心。老话常说,好奇心害死猫,这话还隐藏着另一层意思:猫很强,才能拥有好奇心。
蛇是猫科动物最喜欢挑逗的动物之一。即使它们根本不饿,遇到蛇也会追逐玩弄一番。如果蛇反击,猫就会拍它几巴掌。如果蛇一动不动,猫也常常会跟它们比耐心,这才有了居民区里那一幕。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大部分人认知中,猫能轻松拿捏蛇主要有两点:
(1)动作快:猫挥爪太快,蛇来不及闪躲。
(2)反应快:猫可以轻松躲过掉蛇的攻击。
不过,如果只是完全靠本能反应与速度,猫科动物的死亡率会很高。因为毒蛇的毒液,蟒蛇的绞杀,往往都是一招制敌,容不得半点侥幸。
实际上,反应快与速度快只是猫的表象,最关键的是眼睛“快”——想要躲子弹,先要看清楚子弹。
蛇的攻击速度一般在0.05秒左右,想要预判蛇的攻击路线并完成躲避,前提条件是蛇出击的一瞬间便“看穿”蛇的动作,这样才能准确且轻松地规避蛇的每一次攻击。
从人类的角度,这似乎只有“高速摄像机”才能办到,但猫科动物恰恰具备这种能力。如果看过“龙虎斗”,你会发现猫的每一次躲闪都不是闪躲,蛇头常常擦身而过,可以理解为猫极致的“身法”。
猫的眼睛
猫的祖先是夜行动物,猫也继承了这种行为习惯。例如野猫常常白天睡大觉,晚上捕猎。它们的眼睛更适应于夜行,与人类存在巨大的差别。
动物的视网膜一般存在两种感光细胞:
(1)视锥细胞,可以感知环境中的有色强光。
(2)视杆细胞,对光线更敏感,可以感知环境中的弱光。
作为夜行动物,猫视杆细胞数量是人类的5倍,这有利于它们在夜晚或弱光环境中活动。
由于视杆细胞对光线更敏感,所以拥有更多视杆细胞的动物感知光线变化与捕捉光线的能力更强。因此猫的眼睛灵敏度更高,处理画面的速度是人类的5倍。
猫的眼睛可以看到大约帧/秒,人类仅有20帧/秒。对于人类来说很流畅的一个视频,在猫的眼里其实是一张张图片缓慢切换的。
猫的视网膜后面比一般动物多了一层“照膜”,可以将透过视网膜的光反射回视网膜,让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到二次光线。照膜对光线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增加了猫眼的夜视能力以及灵敏度,加成效果可以达到40%。
夜晚猫眼发的光,其实就是透过视网膜的光,经过照膜反射,再经过晶状体发散出来的光。
此外,猫眼晶状体更大,可以从环境中接收到更多的光线。虹膜上的肌群更发达,可以随时根据光线强弱调整瞳孔的大小。
白天光线很强时,瞳孔可以眯成一条缝。在光线弱或者进入战斗状态的时候,瞳孔可以迅速开到最大,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光,从而增加夜视能力与灵敏度。
(发现猎物或光线太暗——瞪大眼珠子)
有些资料显示,这些视觉优势叠加在一起,猫想要和人类看得一样清楚,只需要获取人类1/6的光,眼睛的灵敏度可以达到人类的6-7倍。这足以让猫科动物在动物界傲视群雄,将蛇的攻击看成慢动作。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视网膜空间有限,视杆细胞增加,意味着视锥细胞减少,所以猫色彩感知比较差。
此外,猫的晶状体太大,形状调节十分有限,无法聚焦太远的光与太近的光。因此猫看不清楚六米以外的事物,也看不清近距离的事物(大约30厘米内),但后者可以用触觉(猫须)来弥补。
蛇的感知
蛇的祖先生活在洞穴中,为了灵活穿梭,退化了四肢。洞穴中常常不见光,眼睛也派不上用场,还浪费能量,所以视力也逐渐退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外线感受器与更强的嗅觉。
(颊窝接收红外线的原理)
红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般来说,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蟒蛇、腹蛇等少数蛇类可以依靠唇鼻附近颊窝中的光敏蛋白感知红外线。
红外线与可见光传输速度一致,但蛇类颊窝中的光敏蛋白较少,灵敏性远不及猫。
绝大多数的蛇靠嗅觉器官来辨别环境。原理是通过吐蛇信子不断收集四周空气中的分子颗粒,然后利用犁鼻器将收集到的分子气味进行放大,再将放大后的气味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辨别,从而判断周围有什么。
分子颗粒在空气中扩散与传播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因此大多数蛇的感知灵敏度远远低于猫。
简单来说:“龙虎斗”可以看作是一只射弓箭的蛇,遇到了一只拿着枪,能看清子弹,躲子弹的猫。虽然猫的能力更强,但毒箭的速度也很快,两者相遇没有绝对的输赢。
很多人会列举一些案例,但大多数都是以偏概全。个别案例无法说明问题,例如:东南亚曾有眼镜王蛇毒死亚洲象的记录,还有菲律宾眼镜蛇毒死老虎的记录,老虎的肚子里也经常发现眼镜王蛇。
还有人谈论5米眼镜王蛇,6米森蚺遇上小猫咪也没有什么意义。两个旗鼓相当的王者相遇往往都很谨慎,如果不是存在某些特定原因,大多数时候打不起来。欺负老弱病残才是动物世界的生存之道。#史上最丢脸的蛇被猫凶住不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