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蛇 >> 王蛇的繁衍 >>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些事情你必须
-03-:1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晶晶
明天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年,为推动世界各国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与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绿色地球,第68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一种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并有其固有价值及各种贡献,包括其在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及审美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贡献。
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灭绝。相关数据显示:年至年的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25种;至年的年间物种灭绝了78种;进入工业革命以来,野生动植物消失的速度更快,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相当于每小时灭绝了3个物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今年,中国的活动主题是“保护虎豹,你我同行”,旨在倡导加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保护,推进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其中,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栖息地破碎化、人为活动干扰等原因,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尚未完全摆脱濒危状态,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浙江是中国动植物种质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据林业部门调查,全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有科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浙江,物种濒危速度也同样较快,目前已有64种物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华南虎、金钱豹、斑羚、藏酋猴等则已难觅踪迹,中华秋沙鸭、眼镜王蛇等数量也极为稀少。
专家表示,造成这种严重濒危状况的原因,除物种本身的基因衰退以外,主要是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动植物生存环境丧失或片断化、孤岛化。大部分濒危野生动物因无法或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最终造成野外种群难以生存。此外,乱捕滥猎等非法行为也加剧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境遇的恶化。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地环境,浙江探索出建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衍以及抢救性保护等多种模式。目前,全省已建立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小区多处,全省9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以及80%以上的濒危野生植物全部或部分被划定在自然保护区(小区)中加以保护,全省万亩生态公益林,也成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福地。
此外浙江还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种群重建等措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先后组织实施扬子鳄、朱鹮、中华凤头燕鸥、野生獐、黄腹角雉等濒危动物的保护拯救项目。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历史上,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中,俄罗斯于年代末期灭绝,朝鲜半岛于年代初期灭绝,日本最后一只朱鹮于3年死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鹮还曾广泛分布于陕西、河南、浙江等19个省区。后因栖息地破坏,加上人工猎杀,包括浙江在内,朱鹮一度濒临灭绝。
浙江于8年初引进5对朱鹮后,在德清下渚湖建立了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对朱鹮的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再对出生的幼鸟进行人育雏。9年繁育存活28只;年繁育存活20只,种群死亡3只。目前,种群数量已达到只。年末,33只朱鹮首次成功野化放飞。
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内,黑麂、梅花鹿华南亚种等珍稀动物也屡有踪迹发现。然而,在各保护区的监测资料里,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仍然没有“出镜”的记录。原因在于,动物野化放归,必须确保物种具备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目前虎豹等猛兽在浙江人工繁育的数量本身就非常有限,已有的个体也很难达到野化放归的条件,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