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蛇 >> 王蛇的繁衍 >> 天眼人物冉景丞守护生态30载
冉景丞在野外考察
人物简介:冉景丞,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人与生物圈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委员会委员。他30多年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上百场主题活动,组织编写出版《物种?贵州智慧》、《水墨黔乡66个贵州生态地标》等科普书籍,动员更多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年6月,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年12月,冉景丞荣获“新时代的贵州人”称号。
为人亲和,待人友善,乐观,爱笑,这是冉景丞给人的第一印象。
随着交流的深入,你会发现,冉景丞是一位资深的生态保护者。“动植物充满了智慧,这些年来,在它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深刻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事实上,他在生态保护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30余载。“还会继续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他语气坚定地说。
我本山中人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55岁的冉景丞又出发了,带着科研团队前往梵净山寻找和观察金丝猴。
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为加强对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冉景丞自年开始便带领团队去到了梵净山的大山深处,去寻找、观察黔金丝猴的生活轨迹。
“如今,贵州梵净山国家公园已经获得批准建立。”冉景丞思考的问题颇多:“在梵净山,黔金丝猴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它们与环境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黔金丝猴作为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为什么只在梵净山有分布?为什么又处于濒危?它的致危因子是什么?这些是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近期正在研究的话题。”
在大山奔走,是冉景丞的日常。事实上,一年之中,冉景丞大半时间在大山里,“我本来就是来自大山,本质上我就是山里人,对大山一草一木皆有感情。”
冉景丞在野外考察
年,冉景丞出生于贵州思南一个小山村。那里的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他在幼小时就对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充满兴趣。“两岁之前,每当我哭闹,父母便在我面前放上一条柞蚕,我马上停止哭闹,静静地观察它一两个小时。”
从小便对动植物感兴趣的他,高中毕业后填报了一堆生物类的专业,最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
大学毕业,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当时工作条件还极为艰苦的新成立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从最简单的收集标本开始。“从医院捡来一些用过的青霉素瓶,洗干净,用自己仅有的几十块钱工资买一些酒精、福尔马林之类的防腐剂,开始收集标本。”同时,收集资料,读文献,慢慢琢磨着撰写研究论文。
后来,他调到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就在去年,到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他的工作都围绕生态保护和研究进行,常年奔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
探秘贵州生态资源
三十多年来,冉景丞致力于探秘贵州生态资源。
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时,为了发现、寻找、研究动植物,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原始森林中度过。“有时候,为了考察动植物资源,在森林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吃的是干粮野果,睡的是山洞。”冉景丞回忆说。
为研究贵州地下生态系统,他和团队在威宁、盘州、水城等10多个县市许多地方考察过洞穴,仅在荔波县就考察测量了近50个洞穴。
功夫不负有心人。冉景丞和团队在贵州的洞穴里发现两种新的鱼类,命名为巨须金线鲃、南丹盲高原鳅。还发现两栖类新物种——茂兰瘰螈,以及几种盲行步甲。这些新的发现,都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冉景丞(右)在野外考察
野外工作,忍受寂寞。年到年,为了弄清大型猫科动物的情况,在遵义赤习水一带做调查,有一次一个人在野外连续待了四个多月,每天在山里寻找和跟踪动物活动痕迹,以吃干粮度日,将一口牙吃成病牙。进山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出山时已成长发齐肩、胡须飘飘的“小老头”。其间发生过与黑熊近距离对峙、毒蛇爬到肚子上“分享热量”、像猿猴一样在山谷里游荡等“奇遇”,也正是这些付出换来了对那一区域内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详细了解。
野外工作,险象环生。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与眼镜王蛇相遇,被眼镜蛇喷毒伤及面部和眼睛,眼睛造成了永久性伤害,视力模糊至今。虽然看不清楚人,看书速度也慢,但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却很敏感,像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所以冉景丞依然执着于生物研究。
这些年,冉景丞的足迹遍布贵州山川、河流、溶洞,面临过毒蛇、黑熊、野猪等等猛兽的“狭路相逢”。
三十年辛苦不寻常,但是换来的是,冉景丞对贵州的动植物了然于胸。
冉景丞不是那种“只顾自己”的人。30年来,他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他把探索到的新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洒向千家万户——他在威宁草海、绥阳县宽阔水、独山等地开展了上百场主题活动,自年起,他累计参与志愿者服务小时,受教育人群达万余人。
年6月,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让“物种智慧”唤醒更多生态意识
人们对大自然感兴趣,但是很多人却不明白大自然的奥妙,更不知晓大自然蕴含的智慧。
“比如,没到过荔波的游客,对荔波‘石上森林’景观心生向往,但是真正来到了茂兰保护区,由于缺乏相关的自然知识,又看不出所以然,一下子失去了兴趣。”冉景丞认为,真要实现生态旅游,实现自然知识的传播,还需要更好的工具。
“我就想,不如编一本书,将大自然的秘密、物种的生存智慧解读出来,让更多人去认知,唤醒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这就是冉景丞编写科普书籍《物种贵州智慧》的缘由。
然而,出版这样的书籍,并非易事。“首先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物种的筛选就是一个大问题,什么是代表性的物种?”冉景丞意识到,除了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以外,还要考虑一些并不起眼但在生态系统中依然存在重要地位的这样一些物种,同时还要了解物种的生存智慧,以及它的科学内涵。
冉景丞
为编好这本书,经过对物种进行严格筛选后,冉景丞组织专家来讲物种的特征、内涵、智慧以及相关故事,并请文学家用文学语言进行描述。
“物种充满了智慧。”冉景丞津津有味地说,比如,当掌叶木的种子快要成熟时,花松鼠会蹲守在树上等待成熟的种子从开裂的果子里面掉出来,成熟一颗搬走一颗。搬走的种子会搬离到母树林两三百米远的地方藏在地下,将最好的一两颗种子完完整整的保留,而其他的种子会破坏它们的胚芽,让它们没有办法再发芽,而在饥饿的时候花松鼠再去寻找这些种子,取食种子作为食物。这个时候那完好无损的种子一般已经发芽,它们不会再动它,就像人们种庄稼一样将喜欢的食物种下去,等到今后的收获。
类似这样的物种智慧,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
年《物种贵州智慧》出版,反响良好。年,《物种?贵州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声读物正式在喜马拉雅上线。做成有声图书,传播力更强,传播面更广,通过这样的方式,动员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17.html